分类: 想法

  • 2013-12-22-人人都爱经济学-读后感

    2013-12-22-人人都爱经济学-读后感

    内容:

    第1 章经济学到底是什么

    1. 经济学(economics): 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进行有价值的生产,并把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2. 稀缺(scarcity): 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资源总是显得不足的状态。
    3. 效率(efficiency): 社会对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没有再改进的余地,即如果不让某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差,就不能让任何其他成员的境况变得更好。
    4.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what, how and whom): 一个经济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也叫资源配置,社会必须就这三个问题做出选择,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5.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 研究微观经济主体,即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市场的经济学分支,其核心是价格的决定。
    6. 宏观经济学(macroecollomics): 研究一个经济总体运行的经济学分支。
    7.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 由计划当局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经济。
    8.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由市场特别是价格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经济。
    9.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 一1790):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伟大代表,1776 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从而创立了近代经济学体系。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他的其他著作包括1759 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等。

    第2 章经济学如何看世界

    1. 边际(marginal): 某个变量的微小变动,引起的其他变量的改变量。
    2. 总收益(total revenue): 企业出售产品得到的全部货币。
    3. 边际收益(marginal benifit): 某种活动的微小增加所增加的总收益。
    4.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把做这件事的资源用于其他事情,所能产出的最大价值。
    5. 均衡(equilibrium): 本来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而保持一种暂时不动的状态。经济学界借用这个概念,分析消费者、厂商以及宏观经济达到的最佳状态及其实现条件。

    第3 章经济学的基石: 经济人假设

    1. 经济人假设(economic man’s hypothesis): 每个人都是在给定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极大化的人,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
    2.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他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不同于人为秩序的“自然秩序”。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价格机制,在价格机制的诱导下,经济可以有效地运行,达到最佳状态,不需要政府的干预。

    第4 章经济学的新方法: 博弈论

    1. 博弈论(game theory): 研究在当事人之间的决策互相影响的条件下,人们如何行动的一种方法。
    2.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博弈当事人战略的组合,其中每个人的战略都是在假定其他人战略不变的情况下的最佳战略:
    3. 静态博弈(static game): 博弈的参加者同时做决策,或者虽然不同时,但是后行动者不知道先行动者的决策的一种博弈。
    4. 战略(strategy): 博弈的参加者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行动,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
    5. 动态博弈(dynamic game): 博弈参加者的行动有先后,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为的一种博弈。

    第5 章供给和需求

    1. 需求(demand):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给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2. 供给(supply):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给定价格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的数量。
    3. 价格(price): 每单位商品、劳务的货币度量。
    4. 市场(market): 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决定价格的机制或者制度安排。
    5.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 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第6 章消费者理论

    1. 效用(utility): 人们从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快乐和满足,可以用效用单位表示。
    2. 边际效用(marglnal utility): 新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总效用。
    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不断地增加对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总效用越来越少。

    第7 章厂商理论

    1.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一定量的投入与最大产出量之间关系的函数。
    2.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保持其他投人不变,单独增加某一种投入的一单位所增加的总产量。
    3.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在技术和其他投人不变的条件下,单独增加某一种投人的一单位,所增加的总产量越来越少。
    4. 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 协调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创新的能力。
    5. 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 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
    6. 正常利润(normal profit): 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7. 会计利润(accounting profit): 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
    8. 固定成本(fixed cost): 与产量无关的成本,或者说产量为零时的总成本。
    9.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 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产量为零时,总可变成本是零。
    10. 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总可变成本除以总产量。

    第8 章竞争和垄断

    1. 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 一种市场结构,在这个市场上,存在过多的厂商,每个厂商的产量与总产量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每个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能影响价格。
    2. 垄断(monopoly): 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结构,厂商对于价格有决定权。
    3.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出售同样的商品,向不同类型的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4.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5. 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生产时的成本为整个市场服务。

    第9 章垄断竞争和寡头

    1. 垄断竟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一种市场结构,在其中,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与其他厂商有所差别,因此对消费者构成垄断;同时,每家厂商的产品差别又非常小,它们之间又存在竞争的关系。
    2. 寡头(oligopoly): 少数几家大的厂商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第10 章国内生产总值: GDP

    1.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一个国家在给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和。
    2. 最终产品(final goods): 用于消费,不再进人下一阶段生产过程的产品。
    3. 附加值(value added): 某一个环节上的附加值指的是售价与购进价格的差额。

    第11 章总需求: 经济繁荣的根本

    1.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在给定时期内,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一个经济中所有部门愿意购买的总和。
    2.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 指1929 一1933 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
    3. 萨伊定律(Say’s law): 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 1767 一1832)认为,供给能够创造它自己的需求,生产能够创造自己的销路,因此,不会有卖不出去的商品。萨伊定律可以概括凯恩斯之前全部经济学的精髓,即市场供求的力量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干预是不必要的。
    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1 833-1946): 英国人,1905 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在英国财政部工作,1919 年参加巴黎和会,写作《合约的经济后果》,获得世界性声誉。任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师,是20 世纪以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1936 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推翻了萨伊定律,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第12 章财政、税收与财政政策

    1. 财政(public finance): 政府的收支活动。
    2.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每个人不管是否付费都可以消费的物品。
    3. 税收(taxation): 政府利用强制力,无偿从居民或者企业取得的收人。
    4.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政府改变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规模,以及改变税收,调节总需求的手段。
      58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 某些支出的变化,引起总产量数倍的变化。
    5.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 如果财政支出过多,企业和个人获得资金就困难了,利率就将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就会减少,政府的支出就“挤出”了民间支出。

    第13 章货币和银行

    1. 货币(money): 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或者支付手段。
    2. 银行(bank): 从储户手里获得资金,借给需要资金的人,从中获取收益的企业。
    3. 货币供给量(money supply): 一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4. M1: 现金和活期存款(支票存款)。
    5. M2: 现金、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和。

    第14 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银行的银行。
    2.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手段。
    3. 准备金(reserve):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按法律规定交给中央银行的部分。
    4. 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 中央银行买进和卖出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行为。
    5. 贴现率(discount rate):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第15 章失业

    1. 失业(unemployment): 年龄在16岁以上,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条件,却没有被雇佣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2.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百分卜匕。
    3. 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的和。

    第16 章通货膨胀

    1. 通货膨胀(inflation): 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通常用CPI 的变动程度来衡量。
    2.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计算方法是选取固定的“一篮子”商品,加权计算购买它们所需要的花费。
    3.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 因为总需求过大造成的通货膨胀。
    4.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 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
    5. 惯性通货膨胀(inertial inflation): 如果大家都认为价格要上涨,并且据此调整所有合同,通货膨胀就将真的发生,并且持续下去。

    第17 章经济增长

    1.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一个国家潜在产出的持续增加。
    2. 潜在产出(potential product): 一个国家最大的生产能力,可以用充分就业时的总产量衡量。
    3. 72 规则(rule 72): 用72 除以一个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就得到这个变量要翻一番所需要的年数。
    4.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Theory of Population of Thomas Robert Malthus): 托马斯马尔萨斯(1 766 一1 834) ,英国人,著名经济学家,以人口理论闻名于世。他认为,因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所以,到一定时候,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威胁。因此他提出要控制人口,并认为可以采取诸如战争和瘟疫等极端手段。
    5.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个人通过教育和自身经历形成的可以用于生产的知识和技能。
    6. 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 progress): 生产工艺、过程的改进,或者新产品开发,使得在投人不变的情况下,产出仍然可以增加。

    第18 章国际贸易和比较优势

    1.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家之间交换商品和相互提供劳务的活动,也叫世界贸易。
    2.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比别的国家低,就说这个国家在这个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首先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
    3.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比别的国家低,就说这个国家在这个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最早由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ecardo,1772 一1823)在181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
    4. 关税(customers tariff): 一个国家对进出口物品征收的税。是最古老的税种之一。
    5.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其前身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1995 年1 月1 日正式开始运作,总部设在日内瓦。该组织的基本宗旨是通过实施非歧视、关税减让以及透明公平的贸易政策,来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第19 章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

    1. 自由贸易(free trade): 不使用关税和非关税手段限制国际贸易的主张和政策。
    2. 贸易保护主义(trade protectionism): 主张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阻止外国产品进人本国市场,以保护本国产业的主张和政策。
    3. 关税壁垒(tariff barriers): 通过对进口产品征税阻止外国产品进人本国市场,或者对出口产品征税阻止本国产品出口。一般是指进口税。
    4. 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 NTB): 关税以外的阻止自由贸易的措施。
    5. 配额(quota): 规定进口商品数量的做法。
    6. 倾销(dumping): 进口产品的销售价格低于出口国的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其生产成本。

    第20 章汇率和国际货币体系

    1. 汇率(foreign exchange rate): 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
    2. 外汇市场(foreign exchange market): 不同货币相互交换的场所。
    3. 固定汇率制度(fixed exchange rates): 一个国家的货币采取盯住某一汇率水平而不变的制度。
    4. 浮动汇率制度(floating exchange rates): 汇率由外汇市场决定,政府不规定汇率水平的制度。
    5.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一国规定其货币单位与某一固定量的黄金等价的制度。
    6.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汇率的作用应该使不同货币在各国的购买力相等。

    点评:
    总的感觉,其中讲微观的部分大体是正确的,讲到宏观的部分大体都是鬼扯。

    1. 儒家的义利之辩有逻辑不清之处,因为义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利,只不过追求的东西不同而已。
    2. 博弈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经济学看不见的手理论,因为每个人都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可能会导致最差的结果。
    3. 想不到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这些人也认为劳动决定价值。
    4. 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这个我们想来很简单的道理居然是到近代才被经济学家整明白。
  • 2013-04-13-西方资本主义已陷入全方位困境读后感

    看了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hqgc/20130412/7897487.shtml),
    标题是西方资本主义已陷入全方位困境。我居然把它看完了。

    内容摘要:

    1. 西方资本主义面临的主要困境
      a.经济发展“失调”。
      b.政治体制“失灵”。
      c.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d.)思想道德“失范”。

    2. 如何看待困境中的西方资本主义
      一方面,危机和困境确实对西方造成较大打击。
      另一方面,西方仍具备较强实力,生产力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

    3. 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启示
      启示之一:看到我们的道路优势,坚持道路自信。
      启示之二:看到我们的理论优势,坚持理论自信。
      启示之三:看到我国制度优势,坚持制度自信。

    我的想法:

    1. 关于经济发展“失调”。
      文章提到的金融,债务和福利陷阱确实是西方面临的问题。
      我觉得这些问题确实在西方存在,而且根源在于西方渐渐违背自由主义的传统。
      但是相比较起来,我觉得中国的问题更大,中国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扭曲经济模式,
      财富的两极分化,腐败和寻租行为泛滥,房地产泡沫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环境污染问题,
      比起西方恐怕要严重得多,不知道作者哪来的自信?

    2. 关于政治体制“失灵”。
      文章提到西式选举难以选贤,政党利益凌驾国家利益,
      “民主陷阱”阻碍国家治理的问题。我承认这些确实是西方政治体制的问题。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它是最不坏的制度。
      我还相信任何政府的本质都是邪恶的,政府的存在是一种必要的恶,这改变不了它是一种恶。
      我赞同的是哈耶克的逻辑:自由是最高价值,破坏自由一定是不正义的。
      只是作者只提到西方的问题,没有提到中国的更严重的对人权的侵犯问题,
      整个国家以一种黑社会方式统治,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没有保障,强拆,劳教种种更严重的问题。

    3. 关于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文章提到西方社会极端思潮抬头,社会流动性退化和社会矛盾激化的问题。
      所谓的社会流动性退化(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比西方要严重得多,中国的贫富差距和群体性事件也比西方严重得多,
      只不是这些现象被政府用野蛮血腥的手段镇压遮掩过去了。

    4. 关于思想道德“失范”。
      文章提到西方政治精英道德水平下滑,大企业商业道德失准和社会精英道德问题多发的问题。
      我觉得这些指责用在中国同样合适,也许是更加合适。
      三个方面随随便便就能找到一大把的例子,比如薄熙来,三鹿,赵忠祥。。。

    5. 关于如何看待困境中的西方资本主义。
      这部分说的还算是人话,比较客观。

    6. 关于三个启示。我觉得全是狗屁。
      所谓的中国道路就是牺牲人权求发展,用政府的奴役代替企业的奴役。
      所谓的中国理论就是就是半吊子的市场理论加上计划经济理论,其实起作用还是市场。
      所谓的制度就是以国家的名义粗暴的铺张浪费的投资建设来拉动经济的发展。

    整体而言,这篇文章就是一篇人民日报体,拍马屁的文章,
    对我的作用就是可以看到作者对西方问题的总结。我可以从中反思。

  • 2013-03-21-每天工作四小时读后感

    今天看了蒂姆.菲利斯的每天工作4小时。

    文章很有意思,也很有启发性。

    文章要点:

    1. 自由的支配时间和空间比为自己工作重要。
    2. 拥有很多的金钱和能够像百万富翁一样真正享受生活根本就是两回事。
    3. 退休是预防出现最坏情况的保险。
    4. 兴趣和精力有高潮和低谷的周期变化。
    5. 少做并不意味着懒惰。关键是高效,而不是忙碌。
    6. 寻求宽恕,而不是寻求许可。
      如果事情并不至于毁掉你周围的一切,那么就试着去做,然后证明它是正确的。
      大多数人习惯在你动手做之前就来劝阻,但是一旦你开始做了,他们的阻挠就变得犹豫了。
      要学会做一个麻烦制造者,真正搞砸的时候也要学会说对不起。

    7. 相对收入比绝对收入更重要。

    8. 消除恐惧的方法,详细写下以下问题的答案:
      a)最坏的后果可能是什么,几率有多大。
      b)如何弥补损失或者让事情恢复到正常状态,至少是暂时性地?
      c)对于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它的结果和好处会是什么,无论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
      d)如果今天你被解雇了,你会做什么来维持生计?
      e)你因为恐惧而不断被推迟的计划是什么?
      f)推迟行动的代价是什么 — 财务上、情感上和身体上?
      g)你在等待什么?

    9. 80/20(帕雷托)法则和不再做无用功,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
      a)到底是哪20%的原因造成我80%的问题和不快乐?
      b)到底是哪20%的原因带给我80%的理想成果和快乐?
      c)显得忙碌只是懒惰的一种形式–懒于思考和未经选择地去行动。
      d)只做重要的事情以减少工作时间(80/20法则)。
      e)减少工作时间来做最重要的事情(帕金森法则)。

    10. 时间管理的终结:问题与行动
      a)列一张简要的"要做事务清单"(to-do list)。
      b)列一张" 不要做事务清单"(not-to-do list)。
      c)我最经常做哪3件事情来填充时间而让自己挺有成就感?
      d)如果你有心脏病,每天只能工作2小时,你会做什么?
      e)如果你第二次心脏病发,只能一周工作2小时,你会做什么?
      f)如果有一把枪指着你,要求你停止4/5的耗时工作,你会去掉哪一些工作?
      g)学会问:"如果这件事是我今天惟一完成的事情,我会对今天满意吗?"
      h)每天要完成的重要事情永远不能超过两件。
      i)一天至少提醒自己三次:"我是不是在用各种各样的杂事来避开最重要的事情?"
      j)不要同时做几件事情。
      k)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应用帕金森法则。
      宏观上应用帕金森法则在更少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精简计划,缩短时限,才能做到专注行动和防止拖延。
      微观上要尽可能精简"要做事务清单" ,并尽可能缩短时限来提高行动的速度。

    11. 培养选择性忽视的能力
      a)信息的消耗能力显而易见:信息消耗了接收者的注意力。
      因此,大量的信息造成了有限注意力的分散,
      也产生了在过多信息源中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注意力的需要。
      -Herbert Simon ,1916-200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 A. M. 图林奖获得者
      b)一定年龄以后,阅读很容易使头脑由主动创新状态变为被动接收状态。
      任何一个阅读太多而动脑太少的人都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 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
      c)养成和保持低信息食谱的习惯。
      d)立即开始为期一周的传媒斋戒。
      e)养成习惯问自己:"有什么紧急或者重要的事情我一定会用到这个信息吗?"
      f)练习不完成的技能。

    12. 掌握拒绝的艺术和避免开会。
      a)你有义务让身边的人变得有效率。
      b)假设大多数情况都不是紧急情况,你可以要求人们按以下方式交流,
      先后次序为:电子邮件、电话、会面。
      c)尽可能使用电子邮件回复语音信箱。
      d)养成习惯,在电子邮件中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如果……那么" 的建议。
      e)只有在问题得到确认后,才召开会议做决策,而不是开会确认问题。
      f)说30分钟。工作小隔间是你的庇护所– 不要允许其他人随意闯入。

    13. 打造专家:如何在4周内成为顶尖专家
      a)加入两到三个响亮的商业组织头衔。
      b)阅读自己关注主题的3本最畅销书。
      c)通过张贴海报宣传,在附近的知名大学里进行一次1~3小时的免费讲座。
      d)加入美通公司的 ProfNet 服务。

    14. 新贵常犯的13大错误
      a)迷失了梦想,陷入为工作而工作的思路。
      b)事事亲为(微观管理)。
      c)自己处理可以由外包工作者或者同事处理的事情。
      d)帮助外包工作者或者同事多次处理同一个问题,或者处理非紧急问题。
      e)当拥有了足够的现金流能够资助自己实现非盈利性的梦想时,
      仍然追在客户后面,尤其是那些不合格的或者海外的潜在客户。
      f)回复那些不会带来销售利润的电子邮件,
      或者回复那些可以通过常见问题解答或自动回复设置回答的电子邮件。
      g)在自己生活、睡觉或者应该休息的地方工作。
      h)没有以2~4周为周期,对自己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做一个全面的80/20法则分析。
      i)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职业生活,都不停地追求无尽的完美。
      j)夸大琐事和小问题的重要性和比例,作为工作的借口。
      k)把非紧急的事情变得紧急起来,从而证明工作的意义。
      l)把某个产品、某件事情或者某个项目当成最终的终点和人生存在的意义。
      m)忽略了生活中的友情。你要结交那些微笑面对人生、非常乐观的非工作关系朋友。

    我的想法:

    1. 作者主题是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 如果仔细想一想,这真的是一个令人震耳发聩的观点,因为我看过所有的文章都强调辛勤的工作, 只有比较少的文章会提出要有技巧的工作。即便是这些顺带强调了要聪明地工作的文章, 也只是把聪明放在了辛勤的后面。但是这篇文章不同,他强调聪明的工作比辛勤工作更重要。
    2. 关于聪明的想法,虽然没有看到英文原版,但是我认为作者肯定是写的smart,而不是clever. 因为smart其实应该翻译成有智慧的,而不是聪明的。我一直觉得聪明实际上隐含着贬义, 因为我感觉聪明只是指的一些小聪明,会玩一些技巧,反应灵敏之类的。而智慧才是褒义, 它隐含着经过思考总结得到的有益的经验,想法或者是做事方法。
    3. 虽然我承认作者的想法很有吸引力,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时就能很快乐的生活, 但是我觉得如果真正想做一翻大事业,每天工作4小时是不够的。 我没有调查过,但是我感觉那些真正地改变了世界的牛人,肯定都是全身心的投入了工作。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的那篇文章, 就是成为天才需要10000个小时,还有李笑来老师的那本《把时间当朋友》。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种文章的观点是冲突的。 我想不同的地方在于《每天工作四小时》强调的是享受生活,工作只是一种手段, 因此作者把生活和工作严格的分开, 比如上面第14条里面提到的新贵常犯的13大错误, g)在自己生活、睡觉或者应该休息的地方工作。 而在那些文章里面,工作其实也是一种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外国人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中国人生活是为了工作。 很难说哪种观点对哪种观点错,因为这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表面上看来《每天工作四小时》的方式更吸引人, 毕竟懒惰是人的天性,我们很容易就会认同作者的观点。 但是我觉得真正有成就的人并不是只是把工作当成一种手段,工作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很享受工作,热爱工作,并且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顺带的他们赚到了钱。 同样是天才,每天工作4小时的人取得的成就肯定不如每天工作10个小时的。
    4. 作者强调除了从不喜欢的事情中解脱出来。我很怀疑能不能真正的做到这一点。 因为喜不喜欢做一件事是相对的,而且很多时候你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必然会包含不喜欢的部分。 比如说李笑来老师举的例子,他写《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的时候总共用了九个月, 收集处理语料库文本大约花费一个月不到的时间,统计词频由WordSmith软件完成——只需要几十秒。 剩下的八个月都在做最没有技术含量、最枯燥最无聊的“拷贝、粘贴、编辑、整理、审阅、 修改、反复……”工作。这同样适用在作者所说的80/20法则,很可能那80%是无法回避的, 甚至是那20%的基础和来源。就用作者说的那个例子,他90%的收入都来自于10%的客户, 所以只要抓住这10%的客户就可以了,问题是这10%的客户是怎么来的呢?
    5. 退休是预防出现最坏情况的保险。我很赞同这一点,因为实际还是受我佛教观点的影响。 因为说句难听的话,你根本就不能保证你能活到退休,而且即便活到了退休, 你身体的状态已经决定了你无法很好地去享受生活了。所以我的观点是活在当下是最重要的, 要享受你活着的每一秒,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当下即是圆满。
    6. 关键是高效,而不是忙碌。这一点,我也很赞同,因为保持忙碌很容易,但是保持高效很难。 我们很少能保持警觉,很容易就会被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浪费掉了时间,也很少去反省自己, 很少去(或者有能力去)了解自己工作的成效,继而及时评测出自己的贡献。 比如说我自己,虽然每天都记录了自己做事的时间,但是几乎没有去总结过。 这样的记录实在是意义有限。
    7. 刻意安排的时间永远都不准确。我部分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有很多事情人是无法控制的。 当然这里作者不是在反对做事有计划,而是主张如果一件事对你来说很重要, 而且"最终" 你会这么做,那么现在就做吧,边做边调整。 我之所以部分同意,就是因为这种说法让人误解,以为作者在反对计划, 其实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制定计划并执行的能力。
    8. 寻求宽恕,而不是寻求许可。这是一种新奇的观点。 中国人大部分都习惯于先获得许可再行动。 这跟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那篇文章里面的观点有相通的地方, 就是不管有枣没枣,先敲一杆子再说。
    9. 消除恐惧:问题和行动。我觉得我自己的问题不在于恐惧,而在于拖延。 我不觉得那些计划有些值得恐惧的地方,只是我不想现在采取行动,什么原因我也不知道。 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
    10. 80/20法则,我感觉这个法则真正有意义的地方在于让你去反省和思考, 而并不是说真的让你减少80%的工作,因为运用80/20法则更加高效的工作岂不是更有意义?
    11. 时间管理的终结:问题与行动。感觉这个也是很有用的一个技巧, 就是不断的提醒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12. 培养选择性忽视的能力。问题是我不想忽略那些信息,我看那些信息是一种休闲方式。 而且我觉得没有必要那么功利去阅读,只是随意的看点东西也挺好的。 当然可能跟我很宅有关系。也许我是因为花点时间做运动了。
  • 2013-03-15-尊严-中国真正的问题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从城管与商贩谈起:尊严,是真正的问题!(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34685.htm)

    文章主要讲的是中国权力导致人民没有尊严这个问题。文章要点:

    1. 中国式权力赋予当权者以合法伤害权。
      合法伤害权,顾名思义即,我伤害你,你没办法,因这伤害是合法的,法律赋予了我这种资格。
      面对合法伤害权,你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服从,给对方好处,购买对方不伤害你的可能性。
      这种购买,并不保证对方不伤害你,只是购买可能性而已。
      可以想象,拥有合法伤害权的一方,多容易有NB感。相应的,对方,是多么无助。
      一个人狂热地追求权力,根本是为了防止自己陷入无助。
      一旦有了权力,就忍不住要把别人弄得无助,这样自己才有一种虚幻的存在感。

    2. 作者讲了一个自己受屈辱的故事,深刻地描述了自己受屈辱时的那种无助感。

    3. 合法伤害权就是要压制你的尊严。

    4. 皈依权力会让人沦陷,深陷无助也会让人沦陷。

    我的观点:
    这篇文章说出了我以前一直没有说明白或者说是想明白的一点,中国为什么不好。
    以前我说的是中国每个人都感到很憋屈。但是我没有想明白原因。
    现在我想这里应该就是那个原因了。在中国这种制度下,普通人和当权者都会沦陷。
    普通人的憋屈是因为无助。当权者是因为有比他更高级的人,更因为在伤害别人时人性的丧失。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废除各种形式的合法伤害权,把权力还给人民。
    政府职能仅限于维护公民的消极自由。

  • 2013-03-12-女神-数学-武大助手

    今天看了三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发在冷笑话上面的(http://lengxiaohua.com/gather/407),
    名字叫女神,你的真名叫女屌丝!

    主要观点:
    1.女神没人追,因为没人敢追。
    2.男人都在追好追的。一般是白顺乖。
    3.恋爱拉低定律。就是一旦成了男女朋友,占主宰的永远是看起来比较锉的那一个。
    这就是为什么女神经常受伤受欺负。
    4.结论,女神多是纸老虎。

    我的想法:
    1.这一条跟昨天那篇文章有相似之处,就是毕竟过度自信的人占少数。
    而且昨天那篇文章也提到很多美女都落到各方面一般但是敢追的人手上。
    2.我觉得这一条太有道理了,抓到了事情关键,简直是爱情第一定律。
    为了不麻烦,其他标准都其次了。
    3.没有仔细研究过这一条是不是真的,但是至少电视剧里面都是这么写的。
    4.基本同意,所以如果以后有机会,就像创业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
    5.文章里面没有提到的是,对于不同的人女神的定义是不同的。
    可能有的人心中的女神,在别人眼里不是那么的女神,所以别人就没什么不敢追的。
    另外对于好不好追也不好定义,因为泡妞的手段不同。
    可能在你眼里不好追的,在别人眼里好追的很。
    这里就涉及到高帅富与屌丝的区别了。
    同时也涉及到有的人能抓住人性的弱点与那些不能的人的区别了。

    第二篇文章是讲数学与物理的关系,题目是物理学的困顿:数学是现实的根基吗?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6788/)

    文章主要观点是
    1.爱因斯坦提出,科学家必须要更认真地来看待麦克斯韦方程组。
    如果麦克斯韦方程组里没有提到静止参照物,那就根本不需要静止参照物。
    爱因斯坦大胆宣称,光速就是每秒300000千米,相对于任何物体都是如此。
    每个人都看到了麦克斯韦方程组背后的数学,但只有天才的爱因斯坦才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它。
    2.诺贝尔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写道:
    “我们的错误不在于把理论看得过于认真,而在于看得还不够认真。”
    温伯格指的是宇宙学中的另一项重大突破——由拉尔夫·阿尔珀(Ralph Alpher)、罗伯特·赫尔曼(Robert Herman)和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提出的预言,即宇宙中存在微波背景辐射,这是大爆炸的余辉。
    3.爱因斯坦对于他本人提出的数学方程,接受程度也是有限的。
    他并没有“足够认真”地看待他的广义相对论,
    不相信这个理论预言的黑洞,也不相信它预言的宇宙膨胀。
    其他物理学家对爱因斯坦方程的态度比他本人更加虔诚,
    他们的成就为随后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宇宙指明了方向。
    4.艾弗雷特主张,薛定谔方程理应适用于一切事物,
    因为所有物质不论大小,都是由分子、原子和亚原子粒子构成的,
    而那些粒子全都遵从着薛定谔提出的概率法则。
    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下来,不只是实验装置会遵从薛定谔方程,实验者亦是如此。
    艾弗雷特据此提出了他的量子“多重宇宙”观点——按照这一观点,
    所有可能的结果在一系列数不胜数的平行世界中都真实发生了。
    最为彻底的版本被称为“终极多重宇宙”,
    认为一切在数学上自洽的可能宇宙都对应着一个真实存在的宇宙。
    认真到如此极致,数学就是现实。

    我的想法:
    1.至今无法验证平行宇宙理论,但是平行宇宙理论能够解释狭缝干涉实验等很多量子力学现象。
    2.要接受数学上的结果容易,如果要接受一些人文理论的定律就困难了,
    因为这些理论比数学理论更有争议,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3.不能一概而论的接受所有的理论,数学理论除外。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科学研究里面都是讲究数字说话很有效。
    因此很多人文和经济学的理论也盲目的引入数学,想用数字来说话。
    数学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引入数学的时候,
    人文方面建立的模型是有问题的,所以导致结果没有多大指导意义。
    也就是前提是错的,后面的推论再精确也没有用。

    第三篇文章是象牙塔里的创业者:武大谢梦非和他的产品们(http://www.ifanr.com/260996)。

    文章是记实性质的,讲的一个90后武大校友,谢梦非,他一个人就写了“武大助手”、
    “武大树洞”、“中国好气质”、“抢课插件”、“武大图书馆豆瓣插件”、“武大 JQ 情报中心”、
    “帮室友找对象”网页版这些应用或者插件。

    其中吸引我的有两点:

    1. “武大助手”从产生想法到上线,他只花了9个小时。
      他所做的就是以微信为接口,从信息门户中抓取信息反馈给用户,
      以及利用其他应用的通道完成功能上的扩充。
    2. “想法和现实是两个概念。
      执行力才是重点,你有能力做出来吗?
      你凭什么说能够做出来?有能力那就做咯。”

    我的想法:

    1. 微信是个好东西,要花点时间来研究一下了。
    2. 执行力很重要。
      其实有些事情你一旦开始就完成了一半,
      但是有些事情你完成了90%也只是完成了一半(行百里者半九十)。
  • 2013-03-11-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今天看了同人于野写的“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707)。

    文章主要观点有下面几点:

    1.创业成功率很低。
    2.创业者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明知很可能失败还要干,源自于他们的过度自信。
    3.人性中有一个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的特点,
    就是说当机遇与风险并存时,我们对损失的厌恶大于对收获的喜悦。
    4.比如抛硬币正面赢150,反面输100,结果大部分不愿意冒这个险。
    这其实相当于一个平均利润率是25%的投资。意味着大多数人不愿意冒险去投资。
    如果进一步提高金额,那么愿意冒险的人肯定更少。
    人们很乐意花一两元钱买明知道中奖概率很低预期收入为负数的彩票,
    但是赌注一旦增大,哪怕预期收入是正的,也只有亡命徒或者资本家才愿意玩。
    5.跟西方人相比,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裔更不爱冒险。
    6.科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过度自信的人活到最后,
    因为过度自信的人策略是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
    如果没人争,白赢一回,如果有人争,说不定还不如你。

    我的想法:

    1. 我不太确定自己是不是属于过度自信的那种人,
      甚至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自信。
      我想有的时候我充满自信,有的时候又会怀疑自己。
      不知道我这种性格是否适合创业,
      其实也许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至少说明了我不是过度自信的人,
      因为我怀疑我自己是否适合创业。
    2. 我不知别人的过度自信是从何而来。
      来自于以往的经验,还是来自于旁人的鼓励,或者是盲目的自信。
      我想来自于旁人尤其是父母的肯定和鼓励确定是一个自信的重要来源。
      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亚裔普遍没有西方人自信,
      因为亚洲文化里面不擅长鼓励,而擅长批评。
    3. 在抛硬币的游戏中,如果只是100元,我可能会赌,如果金额更高,我可能就不会赌了。
      不过似乎我的想法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因为我记得第一篇看文章的时候我觉得可能不会赌。
      我脑中突然有一种想法,就是我以前看到的佛学并没有落到实处。
      如果真落到实处了,有什么不敢赌的呢,毕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另外我以前说不赌的原因是赌违反了“不偷盗(不贪恋他人财物)”的戒律,
      现在想起来,至少还有一个原因是不敢赌,也就是说害怕失去(厌恶损失),
      而且很有可能我比普通人更厌恶损失。
      想清楚这个问题以后,我就敢赌了,但是我不会去赌,这次真的是因为守不偷盗的戒律。
    4. 资本家和亡命徒一样难得。他们单凭过度自信就已经为社会做了贡献。
    5. 从此以后,遇到机会就要抓住,不管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
    6. 要创业就要克服厌恶损失的天性。
  • 2013-03-09-听人劝吃饱饭

    今天坐浦东17路公交车,车上人很多,我上车之后只能站在车门口。售票员说,你们两个往里走,走到最后面去。估计因为她说话语气不太友善,我旁边那哥们儿没动,我因为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句话,“听人劝吃饱饭”,就往后挪了一下,结果车往后走了两站,旁边就空出一个位子,我坐了上去,免去了站半个小时的痛苦。

    按照中国的观点,今天我遇到的事很好的说明了听人劝吃饱饭的观点,文章就结束了。

    但是且慢,这里有几个要思考的地方:

    1. 站在我旁边的哥们儿站着中枪,被我拿来做对比,公平么?我没有跟你们讲的是他站了几站之后就下车了,所以他不听劝的原因很可能并不是心胸狭窄而是知道自己快下车了没必要往后挤。鉴于我的这篇文章就是建立在这个对比之上,所以你很有理由怀疑我的观点对不对。同时,我们以后看到一个观点的时候要仔细思考作者用来支持他观点的论据是否全面可靠,因为有很大机率作者隐瞒甚至捏造了一部分或者全部事实。有的时候作者不是故意隐瞒或捏造,而是他根本就没有意愿(因为人总是选择性的关注符合他的观点的那部分事实。)和能力(因为要全面掌握事实是很困难甚至不可能的。)掌握全部事实,比如说如果我没有注意到那哥们儿什么时候下的车,他可能就一直这么被我和我的读者当成心胸狭隘的傻子。
    2. 听人劝吃饱饭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以及是否一直成立。我想听人劝吃饱饭背后可能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劝你的人一定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听从劝告可能会节省你的时间少走弯路。比如售票员劝我往后走,潜台词是说不定一会儿有人下,可以让你免得一直站到终点站。当然你还要考虑一下劝你的人的动机,比如售票员劝我往后走更可能的原因是我往后走更方便后面的人上车方便她卖票。同样,以后我们听到别人劝的时候要先想想他劝你的原因,这是不是他的经验之谈以及他的经验对你有没有用。想通原理之后,听人劝吃饱饭是否一直成立就好回答了。只有在劝你的人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时听人劝吃饱饭才可能成立:a.他是为了你好或者至少在劝你的这件事上跟你没有利益冲突,b.劝你的人确实在劝你的这件事上有成功的经验。
  • 2013-03-08-想象力与读书

    两篇文章读后感。

    第一篇是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421),是学而时嘻之写的,我之前应该看过,所以多少有些印象。

    文章里面说了几个观点,

    第一,想象力来源于知识,没有知识是想象不出来什么东西,比如老的科幻电影里面的宇宙飞船上会出现很多键盘和按钮,而新的科幻电影出现的就是触摸屏,因为当时没有人想象得出触摸屏;

    第二,想像力分两个等级,低级是”what if”, 不需要讲逻辑,例如,如果老鼠会开车会怎样; 高级就需要构造出一个自洽的完整的世界,里面的事物发展要符合逻辑,比如哈里波特,魔戒,因为人们不会对完全不合逻辑的东西感兴趣。

    第三,在中国,有一种顿悟崇拜,好像那些科学家发明都是摆脱了知识的束缚突然间想到的,其实这跟现实是不符合的,因为科学家的发现肯定是基于已有知识上的。

    文章最后引用了波尔的一段话:We are all agreed that your theory is crazy. The question that divides us is whether it is crazy enough to have a chance of being correct. –Niels Bohr

    我基本上赞成这几个观点,另外加上一些我自己的思考:

    关于第一点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似乎忽略了另外一面,就是想象力对知识的促进作用,想象力与知识之间应该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至少不是完全的单向的,以文中的例子说明,至少宇宙飞船不是完全基于现有的知识吧,我猜想宇宙飞船就来源于人们的低级想像,如果航母会飞,不就是宇宙飞船么。

    关于第二点我想说的是,有的是低级和高级不是分得那么清楚的,可能只是程度的不同,比如低级的思考如果老鼠会开车是怎样,把这个想像深入下去,老鼠开什么样的车,老鼠变成什么样子了,还有没有人类,老鼠跟人类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如果多思考一下,也许就能形成一个自洽的体系了,而且高级相像最初必然来自于低级相像。

    关于第三点,我承认顿悟崇拜是不对的,因为它把事情过程过于简单化,而且容易误导普通人认为科学研究是拍脑袋做出来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确实有一些科学发现是偶然发生的,比如苯环模型,石墨烯和青霉素的发现。虽然这些科学发现有的和想象力无关,比如石墨烯和青霉素的发现,有的是基于现在的知识和长期的思考之后的灵光一现。

    第二篇文章是春节过年看些什么书?又如何看书?(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1591.html)

    里面主要内容是如何快速获得和吸收知识。

    文章里面讲到了几个观点:

    第一,买书是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性价比比较高知识获取方式,因为自己整理需要投入时间,而且质量一定不如这个领域的专家。

    第二,关于知识吸收需要做到三点,专注,醒觉和行动。专注就是不要换,看完一本再看另外一本,因为切换需要时间。醒觉就是要思考,以怀疑的观点去看书。行动就是要应用,要实践,比如做笔记,总结,复述给别人听,做成思维导图。

    关于这两点,我的看法是:

    第一,首先挑选买哪本书本身就是需要时间的,也许你在了解要看哪本书的时候已经足以让你对该领域有一些了解了。其次,你看一本书得到的观点不会很全面,哪怕是该领域的专家也可能只是偏重其中一个小的方面,你看了他的书之后可能就会带入他的偏见。最后专家看问题的角度与初学者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专家认为很基础的,你一定会知道的东西他没有讲,结果你就卡在这里了。中国很多编程的书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还有就是自己整理出来的结果,印象肯定会比较深刻。当然也会比较省钱。

    第二,专注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就像我昨天写的文章一样,可能有些书你会读不下去,怎么办呢,该放弃的时候还是得放弃。醒觉是很有必要,我有一个很意思的想法,就是我在读你的这篇文章的时候要不要醒觉呢,也就是我要不要以怀疑的态度去看你的观点(以怀疑的态度读书呢)呢,变成一个无限循环了。行动当然很重要,上面说到的几个手段(笔记,总结,复述)也挺有用的。

  • 2013-03-07-左岸读书两篇文章读后感

    第一篇是《管理自己》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3650.html

    下面是我的一些感想:

    1.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生就是战场,没有人不想获得胜利,但是有多少人真的去了解自己呢?就像文章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自己问题我就没有细心的思考过:比如我的长处是什么,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我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属于何处,我要做出什么贡献。

    2. 文中提到了分析反馈法,就是在做出重大决定之前先写自己的预期,然后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和自己的预期比较来分析自己的长处。我直觉认为这是一种很靠谱的方法,我觉得值得一试。文中还提到了根据分析反馈法的启示可以采取的行动:a. 专注于自己的长处,b. 加强长处,改善短处,c. 发现自己的偏见和无知,d. 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变得礼貌。

    3. 关于我的长处。初步的直觉告诉我,我的长处在于编程,也就是解决已有问题,而不是去研究探索未知的问题,我很享受那种解决了难题的感觉,但是我对自己不够自信,或者说是没有耐心去解决非常困难的问题。也许就是因为没有耐心,所以才不够自信,或者说是自信经常受到打击(因为希望10分钟解决一个2个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归根到底,不擅长探索未知问题也是因为没有耐心。

    4. 关于工作方式, 我自己显然是读者型的,因为我比较习惯阅读,不喜欢听取信息。不要试图去改变这一点,相反我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今后要尽量以书面的形式接受(阅读)和传达(写作)信息。同时,我感觉我还是能够胜任老师的工作,尽管也许我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演讲家,但是经过准备我能够清晰的传递信息。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你不大可能成功。但是,你应该努力改进你的工作方式。另外,不要从事你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工作。

    5. 关于我的学习方式,显然跟工作方式相关,通过抄写和默写我能够很好的记忆和理解新事物,也许拓词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因为主要是通过听的方式记忆,可能我应该自己编一个软件来记单词。

    6. 关于价值观,我的佛教价值观似乎不利于追求财富,但是想来应该影响不大,因为佛教是比较包容性的。另外我的价值观里面自由很重要。

    7. 关于做出什么贡献,里面提到确定了要实现的结果之后,接着就可以制订行动方针:做什么,从何处着手,如何开始,目标是什么,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这似乎是我的薄弱环节,我很少制订计划,即使制订了也很少完成。这里是我要改进的地方。

    8. 关于人际关系部分,我觉得我还没有了解老板的工作方式,有待改进。老板既不是组织结构图上的一个头衔,也不是一个“职能”。他们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有权以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来工作。与他们共事的人有责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去适应老板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我需要多和他沟通。

    9.管理后半生,似乎目前我并不需要考虑,不过如果让我选择退休后的职业,我希望是大学教授,就像我读博士的老板一样。

    第二篇是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3621.html

    虽然这篇要短的多,但是我觉得它对我今后的影响会更大,因为它说到我心坎上去了,我以前读书或者读文章总是带得一种尽快读完它的想法,这种想法让我没有办法关注内容本身,相反,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来关注我读了多少,还有多少没读完,这样子给自己压力很容易导致很长时间都没有读完,结果放弃。我以前的想法是,要改变自己的计划,每天读多少,但是这样很难坚持下来,而且读书变成了一件任务,变成了一个苦差事。

    我还给自己找理由,说有趣的书(因为有趣我才能让我读完的书)很少,也许有趣的书确实不多,但是肯定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少,很多时候是我自己太想读完他们了以致于丧失了读书本来的乐趣。

    所以以后要读书,一定更加专注,而且回家以后要先做有意义的事比如编程再去google reader和paladog.不要去在乎读了多少,读了多少算多少,而且读的同时一定要做笔记,随时写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感觉确实没意思,就不要读了,换一本书,没什么大不了的,天下值得读的书多的是,而且大多数书都把有意思的内容放在前面,后面读不下去了也不用感到可惜。

    作者讲他想明白这个问题是受了禅宗的影响,我顿时感到很惭愧,因为我读了那么多佛学的书,而且经常思维当下即是圆满,当下既是解脱,但是一到具体的事情上就做不到了。也许是练习不够的原因吧。

    文章里面说了一句话,“阅读是一种享受,但如果读完一本书,没有新的体验,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不能对你的思维有所改变、特别是读完一本好书之后,想不清楚、说不清楚、写不清楚、也从来没有行动过,那你看书是在浪费时间。”我觉得应该记下来,慢慢去体会。

    文章里面还有一段话,“有些书,是一代宗师级的人物,把他们毕生的智慧熔铸在一本书里面;有些书,是一个领域的开疆拓土之作,从一片混沌中劈出一个新世界;有些书,是一个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观点纷繁,气象万千;有些书,如盗梦空间一般有几层境界,你多读一遍就多梦到一层。对这些书,你若只是都当成那两百分之一,花上一个星期匆匆读完,读后即扔,只摘下几条金句供日后泡妞之用,难道这就算读过了吗?”。我感觉这段话就像指着我的鼻子在骂,“你小子敢说你读过论语孟子老子么?”,像道德经这种书,我都只是几天匆匆读完,完全不记得在讲什么,除了偶尔能背出一些句子以外,对我的人生没有任何影响,这真的是暴殄天物。

    文章最后提到“建议你重新拿起一本你最崇敬的书,换一种方式,再读一遍、两遍、三遍……”,人生贵在知行合一,我决定把《把时间当朋友》再重新读一遍。

    看完这两篇文章以后,我又看到一篇文章讲evernote技巧(http://www.read.org.cn/html/1980-wo-de-evernote-ji-qiao-4-ru-ba-ta-bian-cheng-yi-ge-xi-tong-xing-de-zhi-shi-guan-li-gong-ju.html),文章末尾提到“把知识用起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关注方向,经常记录,定期思考,反复实践。不把信息当作知识,不把收藏当作学习,不把阅读当作思考,不把储存当作掌握。不提炼总结、不应用学习、不深入思考、不实践反馈,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中第二篇文章的观点重合,只有专注,知识才会变成你的,要养成思考和记录的习惯。

    总而言之,今后不管做什么,我都应该心无杂念的去做,不管是在写文章还是在编程或者是吃饭,这才是把时间当朋友,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 2013-02-17-louxia100战略与战术

    2013-02-17-louxia100战略与战术

    晚上公司同事一起吃饭,老板提到关于公司发展的看法,他说两个让我震惊的观点,第一,“电商追求的是流量,不是利润。”,第二,“我要做的是客户不知道的服务,所以市场调查没什么用。”

    这是我从没想过的思路。如果按照我的想法,到这个阶段还在亏损,我肯定急得不行,一定会拼命去把订单量做上去,至少先实现收支平衡。但是按照老板的思路,我们先砸钱把流量和会员做上去,然后客户接受我们提供的服务。说实话,我很怀疑这条思路,因为这样完全是在赌博,万一我们砸钱进去,客户并不认同我们的服务,我们就完了。新来的设计师也是跟我一样的想法,但是她也有跟我一样的问题,我们都说服不了老板,老板也说服不了我们。我担心这样下去,公司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

    我感觉老板深受乔布斯的影响,他认为乔布斯给了消费者不知道的东西,但是我认为乔布斯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只是碰巧赶上这个方向,即使没有苹果,手机也一样会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老板想创造出客户不知道的服务,也就是重新定义他们需要什么,我觉得这个不太现实。也许客户在没有享受过这种服务之前确实不知道可以有这种服务,但是他必须有这个方向的需求。如果根本没有这个方向的需求,你即使创造出了这个服务,他们也不会需要的。举个极端的例子,我可以提供一种服务,你给我钱,我把揍一顿,这也是一个客户不知道的服务。但是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人有这个方向的需求,所以这个服务没有价值。我们怎么判断我们现在或者即将提供的服务有没有价值呢,按照我的想法,还是市场说了算,我们努力的推销我们的服务,别人愿意掏钱,那说明有这个方向的需求;没人掏钱,那说明没这个方向的需求,或者说这个需求太少或不强烈。

    归根到底,我认为老板的思路不对,思路决定出路,所以我感觉如果一直按这个思路,可能会比较危险。不过王皓说如果这条路行不通,老板会改的,我们也不可能说服他,我觉得也有道理,先看看情况吧。新来的设计师晓露认为这是战略与战术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如果战略有误,那么再好的战术也没有用。

    说了这么多,我又怎么能保证我的这些想法靠谱呢?就像沈晓露说的,我们是小农思想,老板是资本家思想,很有可能老板那一套才是对的。再加上毕竟他才是老板,我们作为员工做好分内的事就行了。

  • 2013-02-04-死亡笔记-乔布斯演讲

    晚上看了几集死亡笔记,感觉情节挺吸引人。不过我的感想是:

    1.人类真的需要这样一个终极裁判者么?如果需要,真的合适让一个人类来充当这个角色么?
    2.想把世界建成天堂的人往往会迷失自己,以及最终把世界变成地狱。不过这一点似乎没有在死亡笔记里面体现出来。
    3.怎么评价男主角呢?一个英雄还是一个杀人犯?真的可以为了把世界变得更美好而不择手段么?

    之后我又在网易上看了一下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虽然之前已经听过几篇,但是还是有一些体会:

    1. 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反省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你是否还这样过。
      这样真的有用么?或者说这样真的一定是带来正面的效果么?如果是最后一天,会不会干脆堕落呢?
      不过这样来想至少可以帮你确定你做的事是你想做的事。

    2. 不要过他人的生活,跟随你的内心。感觉这一点很有启发性。

  • 2013-01-31-关于楼下100公司发展的一些想法

    公司的宗旨是什么?

    a. 为客户提供精品下午茶外卖服务
    b. 为客户提供身边烘焙产品
    c. 打造自己的品牌
    d. 扩大公司知名度,扩大订单
    e. 做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做大了以后卖出去

    假设宗旨是为客户提供精品下午茶外卖服务,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a. “客户”是哪些人?
    白领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没有意义。
    我们瞄准我们的客户,最好能具体到每一个人,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公司为本。
    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目标“客户”的这些信息:她/他是谁,他为什么喝下午茶,他多久喝一次下午茶,他的预算是多少,他的年龄是多少,他的月收入是多少。
    了解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可以分析哪些人是我们的潜在客户,普通白领?企业中层及高管?政府官员?
    怎样与我们的客户联系?线上or线下?(我们是一个小公司,同时抓线上和线下会导致精力分散, 导致都没有成效。)
    如果是线上,我们要怎么做?(微博推广,邮件推广,博客推广,百度推广?老王他们可以做哪些事?他们怎么看我们的推广创意?)
    如果是线下,我们要怎么做?(所有人想办法与客户交流?拜访客户?或者想办法了解派送范围内的企业,与企业的中高层,政府官员联系。)

    b. “精品下午茶”是什么?
    这是产品定位的问题。首先下午茶是什么?
    hi-tea 还是 low-tea? 作用是偏重于公司内部社交还是偏重于填饱肚子?
    如果是填饱肚子,似乎我们跟别的外卖之间没有什么区别或者优势。
    如果是定位在高端的社交等文化交流需求,我们也许可以把套餐里的东西搞丰盛一点(不要定位于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吃完,定位成给四五个人或者更多人吃完),价格再定高一点,比如目前套餐的三人份(50*3)放在一起再加一些装饰品可以定成300或者更高的价格。我的想法说,因为50块的价格,普通白领本来就吃不起,而且也不会天天吃,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把它价格干脆标高一点呢,这样他们可能会把这个当成一个奢侈品来吃,也许反而更利于品牌营销。个人感觉把楼下100打造成高端品牌也许或许会更利于公司的发展。如果要着眼于打造高端品牌,也许我们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特色,比如所有套餐统一提供斯里兰卡红茶,或者统一的包装之类比较鲜明的特色。

    c. “服务”是什么?
    个人感觉,我们提供的服务最好包括三个层次的,第一个层次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产品要好要够多,第二个层次是社交服务,就是给客户一个聊天的平台,第三个层次是售后服务及精神上的服务,售后服务就是对客户的追踪,精神服务就是让客户吃我们的产品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前提是产品被打造成高端品牌)。

  • 2012-09-14-玩Drop7的感想

    最近玩一个手机上的游戏,Drop7。一个有点像俄罗斯方块的小游戏,屏幕上有7*7个小方块,上方会一个接一个的掉下圆球,每个圆球占一个小方格,圆球上有数字1到7(有的圆球上有两层玻璃遮住数字),你可以选择把圆球放在哪一列,当任一圆球所在的方格同一行或者同一列的圆球数量与圆球上的数字相同时,圆球会破裂消失。同时,如果该圆球旁边有被玻璃包围的圆球,玻璃会被震破一层,如果两层玻璃都被震破,圆球上的数字就会显示出来。最后一条规则是屏幕下方会定时出一整排被两层玻璃包围的圆球,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排出现的间隔会越来越短。如果屏幕被填满或者某一列圆球数量超过七个,游戏结束。

    下面是玩这个游戏的感想:

    1. 设计这个游戏的人是个天才,因为他抓住了游戏者的心,游戏的规则很简单,但是很有趣也很有挑战性。
    2. 这个游戏和我们的人生有些相似之处,首先,游戏总会结束,游戏越往后,被玻璃包围的圆球会越来越多,再加上一些无法消去的圆球(比如上面的数字是1或者2),屏幕总会被填满,导致游戏结束。人生也是这样,身体里面的毒素会越来越多,最后导致死亡。其次,游戏里面屏幕下方那一排被玻璃包围的小球出现的间隔越来越短,这就像我们生命里面时间的属性,随养着我们变老,时间也过得越快,因为对我们来说,新的一年在我们生命里的长度从一分之一变成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直到八十分之一,九十分之一。最后,我们的生命走向终结。
  • 2011-03-06-上帝能造出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吗

    原文 http://www.guokr.com/article/367/

    小时候看《时间简史》,对里面一副插图里的话印象很深:“上帝能造出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吗?”,从此我便把它作为上帝不是万能的这一命题的证明。因为,如果你回答“能”的话,那么上帝就连某块石头都搬不动;而如果你回答“不能”的话,那么上帝就连一块满足某条性质的石头都造不出来,他也不是万能的。

    但是,其实这个证明里面隐藏着一个致命的逻辑错误。
    这要从如何定义一个概念说起。在逻辑学上,对于定义有一条不起眼的要求, 那就是 给出定义以后要证明其存在性。

    比如说我定义质数为除了1和它本身没有其他正约数的正整数,从理论上来说我得证明这种数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证明其存在性,比如说2就是质数。这可能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经验不符,我们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可从来没有见过什么存在性证明啊。

    我们学的大多数概念的存在性的证明都是比较显然(举个例子就可以了),因此在课本里从来不出现,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存在性证明没有用,尤其在抠逻辑漏洞的时候。

    比如说吧,我要定义一种数叫做 蛋疼数 ,他被定义为“大于2的偶质数”,显然蛋疼数就不存在。然后假如我基于蛋疼数演绎出来了一整套 蛋疼理论 ,看上去完美无缺而且非常漂亮,可是回过头来一看,哎呀,蛋疼数居然不存在,那整个理论体系的根基就倒塌了。

    再比如说,我要定义一种数叫做 牛逼数 ,他被定义为“大于4的不能写成两个质数之和的偶数”,很明显牛逼数就是违反哥德巴赫猜想的数。这样,牛逼数的存在性证明实际上就是找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这可实在不是一件很显然的事情。

    好了,回到上帝是不是万能的问题上来。这里,实际上我们用到了一个概念叫做“上帝搬不动的石头”,我们有对它的存在性给出证明吗?如果它是不存在的,那么标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就相当于在问“上帝能造出大于2的偶素数吗”,没有任何意义,不存在的东西上帝当然造不出来,这不能算他不万能。这样一来,如果你认为“上帝搬不动的石头”是存在的,那么其实你已经隐含了一个假设那就是上帝不是万能的了,那么整个逻辑就是这样的:

    你假设上帝不是万能的->

    存在上帝搬不动的石头->

    上帝能造出来他搬不动的石头->

    有种东西是上帝搬不动的->

    上帝不是万能的
    这仅仅说明,上帝不是万能的这个命题如果成立,在这个情景下不会导致矛盾,并不能说明什么更深刻的东西。所以说,上帝是不是万能的,通过这个这个问题是证明不了的……


    我的意见是“不存在的东西上帝当然造不出来,这不能算他不万能。”

    为什么认为上帝造不出来不存在的东西呢?毕竟这个世界都是它造出来。。。

    更何况上帝这个概念本来就是超越逻辑的,用所谓的逻辑来分析它本来就不合逻辑。

  • 2009-02-15-情人节有感

    踩在情人节最后的几分钟写下情人节感言。。。

    从知道情人节这个节日以来,一直都是一个人过情人节,没什么感觉,一方面是因为一直在等待某个人,虽然知道可能没什么结果,但是只要有希望就不想放弃。另一方面是因为觉得还不急,反正还不算老。

    但是今天没来由有一种伤感。忽然意识到是本命年了,已经不小了,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别人成双成对,突然有一种嫉妒的感觉。23了,还没有正式的谈过恋爱,活得还真是有点失败。也许我不应该再活在记忆和想象里面了。。。

    过了QE就行动!

  • 2008-04-05-斯人已逝往事如风

    今天早上Group meeting的时候, 我开小差, 心血来潮想把本科同学的名字默写一遍, 从女生开始, 班上有八个女生, 我写完前面七个的名字,怎么也想不起来最后一个的名字.

    她的样子,我还记得很清楚, 一个皮肤红里透黑, 个子不高, 稍微有点胖的女生, 眼睛很有神. 我还记得要散伙饭(大四毕业之前全班一起去吃的最后一顿饭.)的时候, 她就坐在我的旁边, 当时除了我,所有人都喝了酒. 她对我说, 龚成, 以后我们大家都要分开了, 你一定不要忘记我啊. 我当时感觉很奇怪, 随口就说道, 那一定, 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

    其实, 大学四年, 我跟那个女生说过的话估计还没有那天晚上一晚上多. 但是当时我想我将来一定会记得她, 记得班上每一个人. 想不到现在事情还不到一年, 我就把她的名字给忘记了, 也许有的人有的事就是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时候被我们遗忘了…

    万事有始皆有终.

    斯人已逝,往事如风.

  • 2007-12-08-飞得累不累

    看到一个QQ留言的感想

    今天收到一个朋友发的QQ留言:


    你知道你的两只眼睛的关系吗?

    它们一起眨 、一起动、 一起哭 、一起看 、一起睡,尽管他们从没有见过对方。

    友谊就应该像这样。

    生活中没有朋友是空洞的。

    这周是世界好友周, 如果你愿意 ,把这条信息发给你所有的好朋友, 也包括我。

    有多少人会回发给你?

    当大部分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这就是友情,再忙也要照顾好自己,朋友虽不常联系却一直惦念,天凉记得多穿衣.

    祝天天快乐!


    我觉得其中的一句写得很好:

    当大部分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我就想,人生就鸟儿的一场旅行。

    有的人飞得高,有的人飞得低。

    有的人飞得远,有的人飞得近。

    有的人起点就高,飞得也快。

    有的人信奉笨鸟先飞。

    ……

    我们看别人的时候,总是只看到他飞得有多高,没有想到他是怎么飞这么高。

    更是很少人想到他飞得累不累,他这样还能飞多久,会不会突然没有力气掉下来。。。

    当然到最后所有的鸟儿都会掉下来,掉到尘土,什么都留不下来。

    也许这样想的话,我们就不会那么在乎我们飞得有多高了。

    我们只要快乐的飞完这段旅程就好。

    希望所有人都能快乐自由的飞翔。。。

  • 2007-09-11-早餐引发的思考

    早餐引发的思考

    到新加坡这边来的一个多月里面,我基本上都是每天八点半起床,大约八点五十到Canteen 1点一碗稀饭,一碗米粉,一个鸡蛋。。。

    所以今天也不例外,我在八点五十到了Canteen 1,我还没有开口,老板娘就给我打了一碗稀饭,一碗米粉,我自己拿了一个鸡蛋,然后给她两块钱,她找给我五毛钱,整个过程我们都没有说话,因为这个过程已经发生过不下三十次了,似乎我们都觉得这个过程必然会这样发生,不会有什么改变。

    我吃饭的时候就想,如果哪一天我不再想吃米粉,稀饭和鸡蛋,我要点一杯牛奶,一个馒头,事情会怎么样呢?也许老板娘会感觉很奇怪,怎么会突然改变呢?当然这不会带来什么后果。

    我就想,我们做科研情况不是也很类似么?我们不断的做实验,从中归纳出一条条的定律和结果。对一个静止的物体加一个外力,我们总会发现它会加速,然后我们得到了F=ma。把氢气放在氧气里面燃烧,我们总会发现有水产生,然后我们得到H2+O2=2H2O. 诸如此类,我们形成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

    我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已有事实上的,虽然我们觉得事情一定会是这样,(就像老板娘觉得我早餐一定会吃稀饭,米粉和鸡蛋一样),但是真正的情况谁也不知道,就像明天我有可能不想吃稀饭了一样,明天可能世界运行的一切规律都改变了。。。

    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上帝,它创造了整个世界,制订了整个世界的规律,它规定静止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会运动,它规定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水。。。(就像我规定我自己每天早餐都吃一碗稀饭,一碗米粉,一个鸡蛋一样。)

    然后整个世界就按照它制订的规则运行,再然后在这个规则下面,这个宇宙里面产生了一个地球,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人类中有一些聪明的人发现了一些宇宙运行的规则,传授给下一代,然后人类就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规则,人类就会很得意,自以为掌握宇宙中的真理。。。

    然后突然有一天,上帝觉得烦了,认为这个规则不好玩,想换个玩法,它规定静止的物体受到外力不会运动,它规定氢气在氧气里面燃烧产生氮气。。。(就像我想换个口味,把早餐改成喝牛奶一样。)

    哈哈,想一想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 2007-08-21-this-is-a-pen

    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是关于爱情的。我只记得其中有一句话:“This is a pen.”,很想再看一下那篇文章,于是就Google了一下:This is a pen。”她哭着说。想不到一下子就找到那篇文章了,我就把贴到了博客上:
    http://blog.chinaunix.net/u/14191/showart.php?id=364869

    我看了好几遍,心情依然如当初看到这篇文章时起伏难平。虽然那个作者是不幸的,我依然很羡慕他。他有过这么幸福的经历,他全心全意的爱着一个人。。。

    想到了自己,唉,不说也罢。王吉说的好。不能相濡以沫,就相忘于江湖。也许我和她应该相忘于江湖吧。


    This is a pen.

    mm和我…看了别哭

    5岁 于学校午睡,尿床,突然惊醒,遂偷偷爬起,将一旁睡的正香
    的mm推到我的铺位,在mm旁边安然躺下做了个好梦

    6岁 一日mm跑着摔了一跤,我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将mm背回家。mm的
    老妈问:谁把你推倒的?
    mm默默想了好久,用手一指我便大哭起来
    (到现在每次去见mm的父母都要被他们用这件事苛责我一顿)

    7岁 我下象棋有了半年,一日看图识字,见一牛绘于图上,遂写上
    一马字。mm见一羊绘于图上,提笔就写了个牛字,我问其故,
    mm头一抬说道:牛字简单,好写呗!

    8岁 老师让我当班长,mm眼红一定也要做个官,于是老师让她当了
    个路队长。我暗中乐坏了。谁知道,至此以后,每次放学都要多
    走10分钟送mm回家,再一边喊着“一二、一二”自己一个人往回
    走。到今天,每当和mm分开,我都要默念“一二、一二”才有勇气
    离去。

    9岁 一日我画了一张mm的画像,mm要我给她。我死活不答应。结果mm
    软的不行来硬的,追着我要抢。无奈之下奔入厕所。mm怒道:有本
    事永远别出来。我乐而忘性,一扭头看见我们语文老师用一种杀死
    你的眼光盯着我。(系一女老师)

    10岁 mm好吃泡泡糖,我省下早饭钱给mm买了两个,偷偷藏在mm的书包
    里面。结果那天老师检查书包,数落了mm好长时间。最后还被班里
    的kl诬为好吃懒做的女孩。放学后,mm于墙角痛哭。我劝之不听。
    末了,mm说了一句让我倾倒一生的话:你那两毛钱给我
    (我早饭钱1块2,泡泡糖5毛一个。mm一天零花钱3毛)

    11岁 mm有了自行车,却不会骑。每天都要我给她做示范。结果一个礼
    拜下来,全身都散了架。最终mm得出结论,要一辈子坐自行车,决
    不自己骑。

    12岁 mm刚学英语,遂到我家向我炫耀。mm指着一本书说,this is a
    book,that is a ----。于是mm开始满屋子找一种叫做pen的
    东西,找了整整半个钟头。最后坐在地上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拿
    起脚边的铅笔、铅笔盒,this is a pencil,that is a pencilbox
    (我现在还有时刻带着pen的习惯,每次mm抱着我,就在我耳边轻轻
    的说:that is a pen)

    13岁 mm突然喜欢上了蛊惑仔,也就是流氓。每天都怂恿我和这个打架
    和那个打架。于是我从班里打到年纪,再打到学校,再打到社会,
    等到职高,技校的老大都把我当兄弟的时候,mm站在我家凉台上对我
    说:你要是再打架,我就从这跳下去。
    (我现在身上有三个疤痕,一个是小时候留下的,还有两个就是那时候
    被人寻仇暴打不敢还手留下的)

    14岁 mm说要去读中专,我说我也去。mm摇头说我要考大学。于是我对
    mm说我们一起读高中,一起考大学。mm一瞪眼说道:你是我什么人?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mm提任何建议)

    15岁 刚开学那天,突然见mm一蹦一跳的跑到我面前,笑着对我说:我们一
    起考大学。那个时候的她很美丽,仿佛全身都发着光。我觉的自己
    很幸福。就在那个时候。

    16岁 mm对我说她要去学画画,我说好。于是我去给mm买画板,买画笔
    买水彩。每天都去接mm回家。有一天,mm把我叫到画室的天台,
    用深情的眼光看着我,对我说她没有灵感,她没有画画的冲动了
    说完还扭头超天台的外面看过去。我当时一冲动,一鼓作气从天台
    跳了下去。
    后来mm对我说,说她当时只是想知道接吻的滋味。

    17岁 mm说她不想学画画了,我说好
    mm说她要去学跳舞,我说好
    于是我到处打听哪儿有最好的舞蹈老师,接着还是每天都去接mm
    回家。
    一个礼拜以后
    mm说她不想学跳舞了,我说好
    mm说她要去学唱歌,我说好
    我没有问为什么,因为我了解mm,从看图识字那天起,我就知道
    既然跳舞也要学唱歌,那为什么不干脆学唱歌算了呢?

    18岁 mm高考落榜了,我来到了工大。我每天都给mm打电话,mm每次都
    不接。好不容易放假,我一回到家就去找mm。
    mm拉着我的手对我说:你一定找女朋友了
    我说:没有
    mm说:有,一定有,你一定找了
    我说:真的没有,我真的没有找
    mm哭了,一边哭一边抱着我,mm说:that is a pen

    19岁 mm说她等我三年,我不懂等我三年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mm说等
    就一定会等我。我还是每天都给mm打电话,我跟她讲学校的事情
    讲身边的事情,讲她的事情,就是不敢说我喜欢mm。因为mm说了
    等我三年,在这三年里我不能对mm说这些
    有一天,mm打电话告诉我,说她有男朋友了,说她不等我了。
    我不相信,我对mm说:我不读了,我退学,我要和你结婚
    mm没有说话,mm只是轻轻的挂了电话。
    我不停的给mm打电话,mm说什么都不接。
    放假了,我回到家。
    我没有去找mm,我躺在床上看天花板。
    好多天都这样,我就躺着看天花板。
    mm来找我,mm坐在我的床边。mm坐了好久,但mm不说话。
    我躺着,我没有看mm,我知道我不能看她。我要是看她我会忍不
    住哭的。我没有说话,我躺着看天花板。
    mm站了起来,她走到门口却突然回过头对我说:我们生个孩子吧!
    我对mm说:我要娶你,娶了你以后,我们再生个孩子
    mm摇摇头,mm没有说什么,mm就那样走了
    我再也没见到mm,在那个假期里面

    20岁 有一天,mm突然打电话给我。她在那边一个劲的哭,什么都不肯说
    我没有安慰mm,我知道mm哭过以后就会告诉我的
    mm说那个男的打她,说那个男的动不动就打她
    我一句话都没说就搁下电话,接着直接去火车站买票去了mm的学校
    我见到mm的时候正好是黄昏。
    mm很憔悴,mm憔悴的让我心痛
    我用力的抱着mm,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安慰mm
    我看到一个男的怒气冲冲的朝我们跑来
    我不知道他是谁,我也懒得去知道他是谁
    我只知道我把他打翻在地,我对他拳脚相加。
    我忘了mm说过不让我再打架的话,我只是需要把愤懑宣泄出来
    mm送我回旅馆,我抱着mm说:我们生个孩子吧
    mm没有回答我,mm推开我的手,一个人朝学校去了
    mm喃喃的说:晚了-----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听到,或许那只是我自己心中的声音

    21岁 mm给我电话要我去找她
    见到mm才知道mm怀孕了,mm怀上了别人的孩子要去流产
    我陪着mm,我陪着她去医院
    一大帮医生护士围着我对我进行教育,末了还没有忘记叮嘱我
    给mm炖一只鸡补补身子

    22岁 我现在在等,等mm哪天突然给我打个电话,告诉我她想回家了

    23岁 我头发白了

    24岁 我想考研,希望mm继续等我 ……

  • 2006-06-12-溺水

    昨天去游泳时看到的溺水的那个同学死了,我刚才看到的消息,心里很难过.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亲眼看到我爷爷去世,我外婆去世,我一个舅舅去世,如今又亲眼看着一个同学走向死神,而我们无能为力!

    有段时间,我思考了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最后没有得出结论,因为一个人实在太渺小了,就算是唐宗宋祖又如何,到头不也是白骨一堆!

    我们所能想到的生命最大的价值也就是造福全人类,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整个人类的历史才几百万年,这短短的几百万年跟地球的历史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而地球跟整个宇宙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我记得看过一个物理学上的理论,宇宙原本是虚无的,后来在虚无里有了一个奇点,然后在这个奇点上发现了急剧的膨胀,形成宇宙大爆炸,然后形成了我们所在空间时间.那个理论还预测这个宇宙来自虚无,终究会归于虚无.

    这样说来,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是虚空里的一个涨落,就像水里起的一个泡泡,来也空空,去也空空!

    这样一想,心里舒服了很多,既然整个人生,整个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存在都只是虚空里的一个涨落,一切都是假的,都是无意义的,我们又何必在乎一个人的生死咧,所谓生亦何哀,死亦何苦!

    几十年后,我们都是要死的,早死晚死也没多大分别.倘若昨天淹死的人是我,三年之后说不定还有人记得,三十年之后,记得有我这个人的只怕已经不多了,三百年之后,绝对不会有人记得!

    就算有人记得又如何,于我又有什么意义!

    按照佛家的观点,人生在世最好是无欲无求,所谓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或许佛家早已看透人的生死都无意义的吧!

    可是我想的是苦也好,乐也好,人生短短数十年,不管他有没有意义,总要搏它一搏才好,只不过我们不必去在乎结果,反正结果也是无意义的!倘若无欲无求平安快乐的过完一生,那和猪狗又有什么区别!

    虽然也许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存在确实和猪狗一样毫无意义,但是从我们个人的角度来讲,这几十年总要尽量让自己让周围的人活得舒服,活得有意思才好!

    这也算是我对死亡的一些思考吧.